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教育研究

校园喜讯

更多>>

深化文明城区建设宣传口号

文明朝阳 共建共享
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共树良好社会风尚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建文明新朝阳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携手共建文明朝阳
践行群众路线
繁荣公共文化
建设文明朝阳
讲诚信 讲美德
争做文明市民
美化城市环境
规范公共秩序
共建美好家园
爱花草 爱树木
空气清新人健康
守交法 不闯灯
文明交通我先行
不乱吐 不乱扔
环境优美好心情
守法规 讲信用
人气旺盛事业兴
你帮我 我帮他
守望相助众人夸
别等环境脏乱才后悔乱扔垃圾
别等出了事故才后悔闯红灯
文明要加 陋习要减
服务要乘 顽症要除
吃喝住穿可以将就
言行举止必须讲究
物质富有虽然可喜
道德高尚更加可贵
教育研究
浅谈建构学生之间包容的人际交往关系.张雅诺
发布时间:2013-11-23 作者: 来源:
  
 浅谈如何建构学生之间包容的人际交往关系
       新源西里小学  教师 
          张雅诺   目前小学教育环境中缺乏“包容性”的现状,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日趋国际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到合作的重要。对小学生进行宽容人格的培养,对其创造力,学习积极性,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案例说明如果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就会做出危险的事或触犯法律。作为教育者应针对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宽容教育,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一个人能否与他人取得协调、能否具有协作能力与合作意识,这与一个人的成才、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有人曾这样概括一个人的成功秘诀:成功=能力+机遇+人际关系。从这个公式中不难看到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人际关系的好坏取决于一个人宽厚、合作、友爱和是否具有亲和力等诸多方面因素。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挑战的世纪,是以人的素质为根本的激烈竞争的世纪,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广泛、深入而复杂,因而人的交往素质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多年来,传统教育教给小学生的一直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类的教育理念。让小学生像成人一样,也去或者也会搞人际关系,听起来还真不像那么一回事。也许正是我们传统教育中对孩子人际关系这一课的缺失,使得在日益开放性发展的社会中,孩子人际交往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媒体报道,某小学一学生,由于同桌长期用言语讽刺挖苦其相貌丑陋,有缺陷,该小学生愤而写下遗书服毒自杀。事后调查,自杀的小学生性格孤僻懦弱,根本不善于与人交流,不知道把心中的苦闷告诉老师或者父母,或者直接与那个同学沟通,她采取了自己郁闷消化的方式,最终心理崩溃走向极端;至于那个同桌,也不善于人际关系,不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及至同学自杀,他才明白因自己的无知给别人和自己造下了终生的悔恨——同学是再也回不来了。学生成长需要学习的人际认知和人际技能,应该由谁来教给学生呢?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美国心理学家莱兹曼说:“整个青少年期是完成心理和心理成熟的阶段,是形成个性的阶段。”少年儿童具有可塑性,因此,在学校开展少先队队员交往辅导的实践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人际互动,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建立适当的自我概念。小学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学校是小学生一生中可塑性最强时期的主要生活环境。学校中的师与生、生与生、队员与队员的关系是构成少年儿童的社会经验和他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与情感的重要基础。小学阶段良好的校内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都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
21世纪的孩子个性更张扬,思想更活跃、行为更奔放,不易受他人的约束与管制。学生犯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面对学生的缺点或错误,一幅幅“不包容”的景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学生不同的意见被同伴排除,学生多样丰富的想法被压抑,学生的错误被教师不耐烦的更正,学生的弱点被其他同学取笑、甚至家长的棍棒伺候……在“不包容”的班集体中,学生交往的形式和空间变得十分狭窄,知识与智慧的自由传播也受到极大的限制,从而影响教师与学生,小群体之间,班干部与同学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仔细分析这种现状,其原因大致有:
在家里受宠爱娇惯颇多,滋长了他们骄傲、任性、固执甚至目中无人。把这样的品质带到学校、班集体里来,同学问合作、宽容的精神十分缺乏。他们往往不能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不能正确看待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为一点小事或矛盾斤斤计较,甚至大动“干戈”,长大就有可能做出触犯法律的事情。
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对于教师和他人的批评,总不能乐意接受,违反教学秩序和管理常规,有碍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教师、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决定了它们以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或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苛刻。
传统的教育教学,经过长期的演变,已形成了一种权威、专制、封闭和僵化的教育管理格局。国家、社会对下一代的教育要求、国际人才的竞争态势,又给教育部门、家庭、学生各层面造成了无形的巨大压力,给我们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小学生一方面出于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之中,享受着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处在某种不利于社会化的环境之中:
1、我国国情决定现在小学生中95%以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宠爱有佳,很容易导致自私、嫉妒、自我中心、不合作、唯我独尊。
2、核心家庭的增多,更容易养成自我中心、孤僻等性格。
3、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相对单纯和狭窄,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孩子们更多的是面对电视机、电话、电脑网络等,而缺少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加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限制,他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相对就比较差。
4、受市场经济中不良的思潮影响,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也随着年龄增长而愈加明显。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凡事讲回报,不讲奉献。其二就是关系、人情、面子等因素在学生人际交往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人际交往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师生、生生之间纯洁的人际关系。
以上种种现状致使许多小学生在校内的人际交往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些小学生不能与他人和谐共处,不能包容他人,有的小学生内心冷漠,对集体他人漠不关心,无动于衷;有的小学生气量狭窄,处世为人“我”字当头,容不得别人比他强;有的小学生情绪波动大,容易发怒,甚至还会产生偏激行为。这常常会引起他们的离群、冷漠、自卑、抑郁甚至敌对和反社会化倾向,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会给学生将来人格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学校现代化的发展。可见学会交往、善于与他人合作在现代社会中是那么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必要在关键期对学生实施人际交往辅导,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理论、技术和手段、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和活动,以此改进学生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推动学生人格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具有十分积极的教育意义。
雨果说过:“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教师要做一名心灵的调剂师,调和的是自己的心境,面对外在环境的刺激,面对学生的“挑衅”行为,带着一颗关爱于生的心态,让自己的心境柔和,去包容学生的错误。那么,如何培养宽容的人格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那就是把儿童看成是有独立人格、有巨大潜能的人、有“独一无二”个性的人。
自信是交往的心理准备,是迈出敢于和别人交往的第一步。
    首先,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树立学生自信的开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认知上的偏差。由于偏见带来的对学生不公平的评判常常会引起师生间的矛盾,甚至导致队员之间的矛盾,因此,注意避免形成刻板印象和归因时容易出现的一些偏差,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性。其次,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自尊、自爱等自我体验方面的感受十分的强烈、敏感。他们力求维持这种体验,也希望别人的言行符合他们这种要求。如果教师满足了学生的自尊需要他们就愿意接受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期望,相反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尊重学生不但要把他们当作有价值的人看待,还要把这种尊重表达出来,让对方察觉到。这可以通过让学生显露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经验;专注地倾听对方的讲话并作出恰当的反应来实现。当学生的行为不符合教师对其的期望时,言词过于偏激或进行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非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形式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如果这个同学在班上部分同学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则教师的这种做法就会引起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师生的对立现象。
    对孩子的积极期望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有效手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人格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进而对学生产生相应的期望。教师的期望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及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心。
    积极创造条件利用讲座、介绍相应的书籍等方法为学生提供有关教育。可以介绍一些树立交往自信的方法。如,运用想象的方法暗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喜欢的人,主动激发交往的行为而无须过多地在意他人的评价,积极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心别人。
塑人先正己,教师要具有完善、高尚的人格;具有乐观向上、心胸豁达的心理状态;要善于化解各种矛盾,具有宽厚、友爱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风范去感染学生。在处理日常事物中,时时处处做合作的典范。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寻找自己的不足;教育学生与兄弟班级和平共处,友善交往,分享友谊的快乐。这样学生就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会在竞争失败时怨天尤人,而是用一种宽厚的心态去分析事物,以此用更好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交给学生交往的基础知识,掌握交往技能。让孩子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如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以诚待人、礼尚往来等等。在学科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安排合作学习,这中间包括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生生合作、学生与家长合作等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索,互相质疑问难,共同解决难题,来享受集体的智慧,合作的快乐。同时还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组员之间的合作来使学生懂得竞争与合作并存,建立起健康的竞争心理,同时学习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学会倾听和自我表露耐心而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有利于深入地了解对方。应通过专注的表情和反馈的言语暗示对方你对他的尊重及你能理解他的感受和描述,而不要在倾听时打断对方的谈话或出现打哈欠左顾右盼等心不在焉的行为,还要积极地表露自我,加深交往的深度。
人的交往能力主要还是在实际中锻炼出来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参与人际交往,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人际交往的辅导,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同时加强学生交往的实际锻炼,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通过训练学习人际交往的良好态度、行为、技能和技巧、艺术,促进学生的社会进程,最终推动学生人格的成长与成熟,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并在人际交往中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尤其是指导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交往中的不良个性,例如自我中心、心胸狭隘、对人不真诚等。
低年级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中年级能在班队活动中善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烦恼。了解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分享意识和合作竞争意识。体会父母、老师的爱,学会尊重老师、父母,关心老师、父母;高年级队员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学会关心、尊重、理解、赞美他人,全面提升交往素养。
学生在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享受合作的乐趣,活动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特别对于现代中国独生子女来讲,活动可以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在集体大家庭中陶冶情操,使他们胸怀坦荡,为人平和友爱,宽容大度,丢却自私狭隘以己为中心的作风。在平日里,为他们创造活动的机会,并定期进行展示比赛。
要教育孩子善待他人和善于帮助他人,对待同伴要宽容大度,不可苛刻与苛求,要学会自醒。要教育孩子学会信任,信任是友谊的桥梁,信任能让孩子赢得更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家长首先要信任孩子,要放手让孩子交友和与同伴进行往来,要让孩子在交往中懂得谁最会合作,谁就会真正成为小伙伴中的核心,成为真正的主角。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大熔炉。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契机创作条件,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这个大家庭中学会宽厚待人、包容他人,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大大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师生之间的情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学生宽厚友爱乐于合作的品格得到了培养。只有学会如何相处、如何交往,孩子们就能在这个集体中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交往的快乐,并在交往中体会友谊和谐,包容他人的快乐,这对他们受用一生,也是作为教育者的最终目的。
版权所有 2013 北京市朝阳区新源西里小学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新源西里中街17号 邮编:100027
邮箱:xyxl008@163.com 电话:01084482838 01064673035 京ICP备2023006885号